人怎样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麻烦告诉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0 07:38:47
人怎样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麻烦告诉我

人怎样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麻烦告诉我
人怎样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麻烦告诉我

人怎样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麻烦告诉我
认识与心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认识这句话,首先要搞清楚为何会以物喜,以己悲.人之所以以物喜,是人本性中的欲望所致,因为有物而满足了本身的物欲,所以喜;人之所以以己悲,是人本性中的私心所致,因为自身的缺失而使人的私心不得满足,所以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的实质意思是:人在欲望得到满足时而不喜,人在私心得不到满足时而不悲.也就是:欲望与私心不影响到自己.
欲望与私心是深藏于自身的习性,时时影响着人生.要欲望与私心不影响自己,首先要认清欲望与私心.欲望与私心是一种心理:想要得到更多满足自己.这种心理的产生基于对自己过去的不满足,对现状的不自信,对未来的恐惧,而想要积累更多、再更多的贮备.
认清了欲望与私心,满足、自信、不恐惧,就可以让欲望与私心不影响到自己,从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理解与印证
道家的理论主张顺应自然.老子曰: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佛学以破我执为修行之首.佛学更把我执分析得清清楚楚.以佛观,物、己皆虚,喜从何生,悲从何来?修行
认识清楚了,有了心得,更以理解之、印证之,这些都只在理上.理已明,只有日复一日地照理修行,才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欲望与私心是深藏于自身的习气,随时都可能出现.欲起观之,随之导之(欲望出现了先观察它的起因,随着它的方向引导它).久而久之,这种习气会越来越弱,以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修行之道,各有其法.以我之识,不敢妄言.只知修行以发修行之心为先,明理发心,然后时时事事以无我之心待人待物.心逾明,心逾空,喜乐自生.以无我而大我,环视而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