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序》的用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7:46:15
苏轼写《序》的用意

苏轼写《序》的用意
苏轼写《序》的用意

苏轼写《序》的用意
当西夏元昊犯境,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随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羌人呼为龙图老子.旋拜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这篇序言,如叙家常一般,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轼: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
  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此后三年,我路过许州,才认识范公的次子、现在的丞相范尧夫.又过了六年,才在京师见到范公的第三子范彝叟.又过了十一年,又与范公的第四子范德孺在徐州为同僚.我们都一见如故.而且三位托付我为范公遗稿作序.又过了十三年,才写成这篇序文.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人家写文章宣传就能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都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通“悌”,尊敬兄长),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