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为何情钟编年体史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7 05:30:26
司马光为何情钟编年体史书

司马光为何情钟编年体史书
司马光为何情钟编年体史书

司马光为何情钟编年体史书
众所周知,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著了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他单挑编年体,而不是纪传体,原因有二:
一是史籍猥多,未易卒览.司马光认为,纪传之体,文字繁多,虽以衡门专学之士,往往读之不能周浃.诸生历年莫能尽其篇第,毕世不暇举其大略.于是厌烦趋易,多不读史书,因而史籍行将泯绝,也便无法遍知前世得失.
二是当年也确实存在不读史书的风气.刘恕在《资治通鉴外纪·自序》中说:
本朝去古益远,书益烦杂,学者牵于属文,专尚《西汉书》,博览者乃及《史记》、《东汉书》,而近代士颇知《唐书》.自三国至隋,下逮五代,懵然莫识.承平日久,人愈怠惰.庄子文简而易明,玄言虚诞而近理,功省易为,陋儒莫不尚之.
至司马光时,唐宋八大家之宋六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已先后次第亮相.理学之二程,写《皇极经世》之邵雍,也已风姿冠代.可就是如此的星光灿烂,也还有士人的不读史书,可见斯道之艰难.这两个原因加在一起,史学寝微矣.至如司马光,平生好学,七岁时闻讲《左传》,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故其《谢赐序表》曰:臣百事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然其《与刘恕道原书》中说:少时惟得《高氏小史》读之.自宋讫隋,正史或南北史,或未尝得见,或读之不熟.好学如温公,都如此了,难怪他人.
有鉴于此,司马光才要写一部通史,删取其要,为编年一书.(《进通志表》)也就是说,司马光本意是要给诸生写一部言简意赅、又博得其要的编年体通史,只是皇帝的特殊地位,有关民生国计,读史又可以鉴往知来,故而特别推介给皇帝看.《进通志表》说:于七国兴亡之迹,大略可见.此亦是古代士子的入世理想.
嘉祐年间,温公尝对刘恕说:
《春秋》之后迄今千余年,《史记》至《五代史》,一千五百卷,诸生历年莫能尽其篇第,毕世不暇举其大略,厌烦趋易,行将泯绝.予欲托始于周威烈王命韩魏赵为诸侯,下讫五代,因丘明编年之体,仿荀悦简要之文,网罗众说,成一家书.(《资治通鉴外纪·自序》)
因丘明编年之体,是说《通鉴》要学《春秋左氏传》的编年写法,使历史事情首尾清楚.张须《通鉴学》认为,左丘明是孔夫子的学生.《春秋》意在褒贬,有些事体就不甚明了,而《左传》则因之而将事情的脉络疏通个清楚,开了长编序事法门.温公要学的也是这个.章炳麟说:《通鉴》于可以发议论者,著以臣光之论断,此盖仿《左传》君子曰之例.《左传》之后五百多年,无人继其编年之体者.至东汉末,献帝因《汉书》皇皇八十余万言,文繁难懂,诏荀悦依《左传》体制,作《汉纪》30篇.荀悦举要撮总,通比其事,间附议论,才八万四千余字,时称嘉史.其书是继《左传》之后的第二部编年体史书,甚为温公推重.温公言仿荀悦简要之文,即是指此.
然温公编撰《通鉴》,亦不取或不敢师法夫子的褒贬笔削之法.温公于刘备继皇帝位当年评论说:臣今所述,止欲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非若《春秋》立褒贬之法,拨乱世反诸正也.我以为这也是史学家该有的平实,用事实的兴亡来劝戒,就少了很多冬烘气.温公编撰《通鉴》,其取材也多本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