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认识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8 07:26:19
荀子认识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荀子认识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荀子认识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荀子认识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针对蔽患产生的原因,荀子提出了解除蔽患的总方针是:“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意即为解除蔽患,就要像圣人那样抛弃个人的主观武断,不受制于个人的私欲和憎恶,不局限于对某事某物始终、远近的片面认识,不被个人对某事某物见解的深浅差异和对古今知识掌握的差异所迷惑,而是总览万物进行分析比对,从中找出一个正确的标准来加以衡量.这样就不会被各种事物的差异所蒙蔽而扰乱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衡量事物的正确标准呢?那就是道.所以心不能不懂得道.
对于心为什么必须懂得道,荀子用了对比推论的方法进行论证.如果心不懂得道,就不能认同正确的道而认同错误的道.人的普遍心理都是不愿放纵自己而坚守他不认同的来排斥自己认同的,即必然会坚守他认同的.既然他认同的是错误的道,他用这种观念来取用人,其选择标准必然合于不守正道的人,而不合于坚守正道的人.他用这种不合正道的观念与不守正道的人来评定守正道的人,必然颠倒是非,这正是祸乱的根源,那又怎能理解守正道的人呢?相反,如果心懂得道,就能认同道,认同道就能坚守正确的道而排斥错误的道.凭着他坚守正道的观念取用人,其选择的标准必然合于坚守正道的人而不合于不守正道的人.凭着他的正确观念与坚守正道的人评论错误的道,就能把社会治理好,那又怎么担心不能理解守正道的人呢?这里的意思是说,只有懂得道,才能掌握判断道与非道的标准,才能正确地知人论事,也才能按道的标准来正确地使用人.文中前后用“夫何以知”和“何患不知”作反问式论断,由于“知”的对象不明确,从而造成了理解上的混乱.其实正如张觉所说,“知”的对象是“道人”,即守正道的人,这样就前后意思连贯而条理分明了.由此可知,荀子之所以坚持要懂得道,其最终目的是要懂得使用守道的人.
那么人的心是凭什么懂得道的呢?那就是凭虚壹而静的认识功能.荀子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心的认识功能作了全面的解释,所谓虚壹而静即是这种认识功能的高度概括.而他对功能的每一部分都是从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进行解释的.所谓虚,就是指心的接受功能.“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
显然,虚是指在已有认知和记忆贮存的基础上对新知识的进一步接受能力.无藏,不能保存已获得的知识;无虚,不能进一步接受新的知识.藏和虚是接收功能的两个方面.所谓壹,是指心的选择专精功能.“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壹,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这说明壹是指在兼知外物的基础上,对外物作出专一的选择而加以精研的能力.无两,不能广泛地了解知识;无壹,不能重点掌握所获得的知识.两和壹是选择功能的两个方面.所谓静,是指心的思索功能.“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这说明静是指在胡思乱想或粗浅思考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冷静深入的思考,和对思想进行综合加工从而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无动,不能进行思考;无静,不能正确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动和静是思索功能的两个方面.

呃,没看过他的东西!不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