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者希望世界是什么样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21:48:21
存在主义者希望世界是什么样的?

存在主义者希望世界是什么样的?
存在主义者希望世界是什么样的?

存在主义者希望世界是什么样的?
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创始人为M.海德格尔和K.雅斯贝尔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到法国并成为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J.-P.萨特、M.梅洛-庞蒂 、G.马塞尔 、A.加缪 、S.de博伏瓦等.欧洲其他国家也有流传.50年代以后,在美国逐渐风行.80年代中期,在中国高等院校部分年轻学生中也曾有一定影响.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它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从60年代后期起,它在西方的影响开始衰落.
存在主义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强调存在的思考的主张.这样的强调可以从几个方向来看.
A.方法上 (从客观世界转向主观世界)
西方哲学传统自苏格拉底以来到德国观论时期都有一个共同特色,就是寻找客观真理.以就是以客观观点寻找永恒的真理或知识.而存在主义可算是对这种方法的革命.以海德格为例,他主张所有的一切知识其实都由主观观点获得,当我们跳脱主观寻找客观知识时,我们的知识系统就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例如,我们无法证明客观世界真的存在等等.所以他认为,我们必须返回主观世界重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B.内容上 (存在先于本质)
西方哲学的另一个传统特色是,理性思考的内容重于感性心灵的感受.存在主义运动认为应该要反过来.因为心灵感受才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东西.举例来说,存在主义者反对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儿用思考作为人类存在的根据 (笛卡儿认为思考是人类的本质),但是,存在主义却认为存在本身的自觉就是存在的依据,而存在之后,才有所谓的思考,所以,对存在主义来说应该是:“我在故我思”,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
这些变化直接改变了许多哲学与文学作品.由于强调内心的感受,而大多数人在内心深处找不到神的存在,也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目的,因为这些都是推理的产物.于是,虚无主义就成了存在主义的一个代名词,而且透过文学作品被夸大.虚无主义强调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是痛苦的.在存在主义蔓延的时候,还有许多人受这种文学作品影响而自我了结生命.事实上,无论是存在主义或是虚无主义都是一种主义,只要是一种主义就是一种理智的活动,理智活动就不完全只是内心的感受了.简单的说,许多人陷在存在主义的理论架构下思考问题,而误以为一切都是内心的自然活动.虽然内心感受里面找不到神的存在,也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但是别忘了,内心深处也同样找不到神的不存在或人生的无意义.因为,内心深处无关于神也无关人生的意义.这才是真的从内心出发的观点.
事实上,存在主义虽然很可能带来虚无主义,但是,所带来的虚无应该是无关于神与生命意义的,存在主义不是一种对生命的否定.这种虚无主义并不必然带来生之痛苦.真正的存在主义不必然带有对生的抗拒.相反的,生命本身的另一股蓬勃的生之欲望却经常被忽略了.由此,我们发现存在主义的两大路线,一是强调痛苦的虚无主义,另一是强调生命动力的存在主张.当然,也可以两者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