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孙中山的第一次思想转变,即从改良主义转变为革命民主主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4:17:26
如何看待孙中山的第一次思想转变,即从改良主义转变为革命民主主义

如何看待孙中山的第一次思想转变,即从改良主义转变为革命民主主义
如何看待孙中山的第一次思想转变,即从改良主义转变为革命民主主义

如何看待孙中山的第一次思想转变,即从改良主义转变为革命民主主义
孙中山的上书李鸿章,不是一个突然的偶发举动,而是经过很长时间的酝酿的.这个上书的腹稿,早在他肄业雅丽氏医学校时就已拟就.一八九○年,他在致郑藻如书中,已经提出了同以后上李鸿章书基本一致的思想.一八九四年,他在上书李鸿章前,又抛开医生和药房的业务,回到翠亨村闭门十余天写成.写成后,和同乡陆皓东一起到上海找郑观应,托他想方法介绍自己去见李鸿章.在郑观应处孙中山又遇到了一个著名的改良主义者王韬,王韬替他将文章重新加以修正,并且写信将他介绍给李鸿章的幕友罗丰禄、徐秋畦等,想通过他们去见李鸿章.“孙先生快乐极了,就到天津去见老夫子”①[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孙中山在这次上书里,向李鸿章提出了一个在中国解除封建主义对民间工商业发展的束缚、全面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并根本改革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制度的理想蓝图.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也就是要做到“人能尽其材,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这个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理想.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企图依靠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地来实现这些主张,自然是根本不能实现的幻想.可是,孙中山在当时确确实实还是多少地存有这种幻想的.他在上李鸿章书中要求李鸿章“玉成其志”“陶冶而收用之”.孙中山当时最亲密的朋友陈少白曾提到孙中山在这以前说过“将来有机会的时候,预备怎样造反”,但他也只是将造反放在“将来”,并且是“有机会的时候”,说明他当时还没有从事革命行动的直接打算.而接着,陈少白对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时的心情作了十分明白的描述:“孙先生所以要上李鸿章书,就因为李鸿章在当时称为识时务的大员,如果能够有他的话,办起来也未尝不可挽救当时的中国.”②[同上.]陈锡祺先生在《同盟会成立前的孙中山》一书中,过分地强调了他在以前说到过的“造反”两字,忽略了他所讲的是“将来有机会的时候”,更忽略了或者是回避了我们后面所引的一段话,这样就使陈锡祺先生在叙述这个带关键性的问题时,论点上就产生了模糊.
李鸿章对孙中山的上书态度极为冷淡.那时,中日战争正在进行,李鸿章在芦台督师,得到他的上书,只是随便地说了一句:“打仗完了以后再见吧!”孙中山“听了这句话,知道没有办法,闷闷不乐的回到上海,……所有的希望完全成为泡影.所以到了这时候,孙先生的志向益发坚决,在檀香山就积极筹备兴中会,找人入会,一定要反抗满洲政府”.①[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这次上书的失败,对孙中山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好事.李鸿章在这里当了一个出色的反面教员,给孙中山上了一课.使孙中山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破除了过去在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方面存在的一些幻想,认清了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更加坚定了革命的意志.从此,孙中山就头也不回地作为中国民主革命派的鲜明的旗帜,立即开始了他的革命活动.
一个人思想的发展,往往是要经过曲折迂回的道路的.本文一开始所举到的那两种看法;或则是将孙中山说成是上书李鸿章后,方才由改良主义者转变为革命主义者;或者是将孙中山说成是在幼年就立志革命,根本没有受过什么改良主义的影响,都是将他思想发展中的某一方面绝对化了,将他思想发展的复杂过程简单化了.结果都不能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真正理解.

孙中山彻底完成从改良主义到革命民主主义的转变,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兴中会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是孙中山走上革命征途的显著标志。孙中山不断地历史的经验教训,没有停留在改良主义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