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1的三四单元知识要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7:34:06
高一地理必修1的三四单元知识要点

高一地理必修1的三四单元知识要点
高一地理必修1的三四单元知识要点

高一地理必修1的三四单元知识要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第四单元知识要点
  四、水循环和洋流
  1、水循环
  (1)水循环过程: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
  (2)海陆间大循环:由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四个环节组成.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这是最重要的一种水循环.
  (3)人类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径流.
  2、洋流
  (1)洋流(海流)概念:表层海水大规模地定向流动.
  (2)风海流成因:由盛行风吹拂而成.一般呈东西方向流(赤道逆流除外),如北大西洋暖流、西风漂流等.北印度洋海区洋流由于受季风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海水向西流,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上左图);夏季海水向东流,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上右图).
  (3)洋流分布:记住洋流模式图、主要洋流的位置与流向(课本62页).大西洋完整洋流图见下图.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与渔场关系:在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形成大的渔场.
  例:日本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千岛寒流.
  加拿大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东格陵兰寒流
  上升补偿流也容易形成渔场:秘鲁寒流形成秘鲁渔场.
  C、洋流对海运影响:顺流快,逆流慢.
  D、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另一方面会使污染范围扩大.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自然地理要素组成:气候、水文、地貌(地形)、生物、土壤等.
  2、地质年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3、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命出现前,主要是化学演化;生命出现后,主要是有机演化(生物演化).
  (2)地质史上两次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3)最初生命出现于海洋;鱼类出现于古生代;环境变化导致中生代侏罗纪恐龙灭绝
  4、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人类是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始于产业革命.
  二、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整体性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
  3、土壤的形成
  (1)成土母质与土壤:成土母质是土壤的物质基础,为土壤提供矿物养分(氮除外),主要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2)气候与土壤:直接土壤的水热状况,间接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温暖湿润地区,风化作用强,有机残体归还多,土壤发育好(厚度大),但全年微生物活动旺盛,雨水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较贫瘠;寒冷地区,风化作用弱,有机残体归还少,土壤发育差,但微生物活动弱,雨水淋溶作用弱,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较肥沃.东北黑土的肥力>南方红壤>西北荒漠土.
  (3)生物与土壤:
  A、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经微生物作用形成腐殖质,释放出N)的来源,促使土壤肥力的形成,是土壤形成中的最活跃因素.
  B、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4)地形与土壤:间接作用于土壤.坡度大的地区土壤发育差(厚度小),平坦地区土壤发育好(厚度大).阳坡的土壤温度状况好,但水分条件差.在山区,随海拔上升土壤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5)人类活动与土壤:
  A、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也能培育出高产的土壤,如水稻土.
  B、不合理的耕作经营,则会引起土壤退化,如土壤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6)在上述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生物和气候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
  2、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及影响因素
  (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①大致沿纬线(东西)方向分布,沿纬度(或南北)方向更替;
  ②以热量为基础;③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最明显.
  (2)经度地带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①大致沿经线(南北)方向分布,沿经度(或纬线或东西)方向更替;
  ②以水分为基础;
  ③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最明显,其植被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 草原 荒漠.
  (3)垂直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①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地带性;
  ②垂直地带性反映的是同一地区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变化情况.一座山的相对高度越大,纬度越低,则自然带越多;反之就越少.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的高度比阴坡高.如位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其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变化,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的变化相似;位于极地的高山,只有一个冰原带.
  ③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变化规律是:
  树(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荒漠----冰雪.
  ④雪线的影响因素:降水、气温、地形.其中降水(降雪)起主要作用.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降水多,雪线就比北坡低.
  (4)地方性分异规律:是较少尺度的地域分异;其特点:有序性和重复性.
  3、主要陆地自然带
  (1)森林自然带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大陆东部从赤道向两极可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浙江省所在的自然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京所在的自然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地中海气候对应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草原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大致可分为热带草原带(如非洲大陆上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带(如内蒙古草原).
  (3)荒漠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主要形成原因是降水少.可分为热带荒漠带(如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和温带荒漠带(如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形与聚落
  (1)聚落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场所.
  (2)平原地区,聚落的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或棋盘式,人口较多.丘陵山区,聚落的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3)城市大多分布于平原地区,热带地区城市分布于凉爽的高原上.
  2、地形与交通线路
  (1)影响交通线路的因素有多种,但在自然因素中,地形的影响尤为深刻.
  (2)平原地区,交通线路造价低,密度大,平面形态多呈网状.丘陵山区,交通线路造价高,密度小,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型分布.
  (3)交通线路建设要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如山区公路大致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减小坡度,有利行驶(但在资金和技术条件许可地区,可选择打隧道或架桥).尽可能降低造价,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
  (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A、有三次大冰期: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
  B、冰期与间冰期交替,湿润期和干旱期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2)近现代的气候变化:自1861年以来(工业革命后,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2、全球变暖
  (1)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增加,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一是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因为森林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2)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调整经济结构将付出巨大代价;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加剧自然灾害,危害人体健康.
  三、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能产生一定经济价值的物质和能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大属性.
  2、自然资源的分类
  (1)按自然属性分类:气候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2)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类: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等)和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
  3、煤炭资源及其利用
  (1)前煤炭时期(产业革命前):木柴、水力为主要能源,称为“木柴时代”.
  (2)煤炭时期:产业革命后,煤炭大量使用,形成了俄国的顿巴斯工业区、德国的鲁尔区、美国的东北部工业区等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骨干的大型工业区.
  (3)后煤炭时代:20世纪60年代始,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等)为主的能源多样化利用阶段.
  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A、农业社会阶段:平坦的地形,温暖的气候,丰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是农业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
  B、工业社会阶段;矿产资源对工业产生很大影响.
  C、后工业化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的影响相对下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的地位则迅速上升.
  四、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自然灾害按成因与发生过程可分为地质地貌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气象灾害(如台风、洪涝、寒潮等)、生物灾害(虫害、鼠害、水葫芦、赤潮等)、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等)等.
  2、中国的自然灾害
  (1)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是地震.
  (2)中国的洪涝灾害
  A、中国东部地区的雨季:4、5月份在华南,6、7月份在江淮,7、8月份在华北和东北,
  8、9月份,东南沿海多台风,形成狂风暴雨.
  B、我国暴雨的特点:季节性、频发性、高强度.
  C、中国河流水灾的一般成因:
  ①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流域地貌因素: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入海口小或无,多支流,汇水集中;
  ③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④人为原因: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的蓄水量)、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泥沙流入河中使河道蓄水能力下降)、阻塞河道(如网箱养殖、乱建码头),使流速降低.
  D、洪涝灾害的防治
  ①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②中游:加固大堤,修建蓄洪工程,退田还湖.
  ③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