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禹庙作者写禹庙的用意何在?为什么要突出对青松奇石的描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17:37:34
文言文:禹庙作者写禹庙的用意何在?为什么要突出对青松奇石的描写?

文言文:禹庙作者写禹庙的用意何在?为什么要突出对青松奇石的描写?
文言文:禹庙
作者写禹庙的用意何在?为什么要突出对青松奇石的描写?

文言文:禹庙作者写禹庙的用意何在?为什么要突出对青松奇石的描写?
禹庙
  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杜甫写的禹庙,建在忠州(治所在今四川忠县)临江的山崖上.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出蜀东下,途经忠州时,参谒了这座古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开门见山,起笔便令人森然、肃然.山是“空”的,可见荒凉;加以秋风瑟瑟,气氛更觉萧森.但山空,那古庙就更显得巍然独峙;加以晚霞的涂染,格外鲜明庄严,令人肃然而生敬意.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心情登山入庙的.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庙内,庭院荒芜,房屋古旧,一“荒”二“古”,不免使人感到凄凉、冷落.但诗人却观察到另一番景象:庭中桔柚硕果垂枝,壁上古画神龙舞爪.桔柚和龙蛇,给荒庭古屋带来一片生气和动感.“垂桔柚”、“画龙蛇”,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含着歌颂大禹的典故.据《尚书.禹贡》载,禹治洪水后,九州人民得以安居生产,远居东南的“岛夷”之民也“厥包桔柚”——把丰收的桔柚包裹好进贡给禹.又传说,禹“驱龙蛇而放菹(泽中有水草处)”,使龙蛇也有所归宿,不再兴风作浪(见《孟子.滕文公》).这两个典故正好配合着眼前景物,由景物显示出来;景与典,化为一体,使人不觉诗人是在用典.前人称赞这两句“用事入化”,是“老杜千古绝技”(《诗薮.内篇》卷四).这样用典的好处是,对于看出它是用典的,固然更觉意味深浓,为古代英雄的业绩所鼓舞;即使看不出它是用典,也同样可以欣赏这古色古香、富有生气的古庙景物,从中领会诗人豪迈的感情.
  五、六两句写庙外之景:“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云雾团团,在长满青苔的古老的山崖峭壁间缓缓卷动;江涛澎湃,白浪淘沙,向三峡滚滚奔流.这里“嘘”、“走”二字特别传神.古谓:“云从龙”.从迷离的云雾,奔腾的江流,恍惚间,我们仿佛看到庙内壁画中的神龙,飞到峭壁间盘旋嬉游,口中嘘出团团云气;又仿佛看到有个巨人,牵着长江的鼻子,让它沿着沙道驯服地向东方迅奔.……在这里,神话和现实,庙内和庙外之景,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迭合到一起了.这壮观的画面,令人感到无限的力与美.
  诗人伫立崖头,观此一番情景,怎能不对英雄大禹发出衷心的赞美,故结句云:“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传说禹治水到处奔波,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樏,是为“四载”.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今四川忠县、云阳、阆中等地).传说这一带原为泽国,大禹凿通三峡后始控为陆地.这两句诗很含蓄,意思是说:禹啊,禹啊,我早就耳闻你乘四载、凿三峡、疏长江、控三巴的英雄事迹;今天亲临现场,目睹遗迹,越发敬佩你的伟大了!
  这首诗重点在于歌颂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象洪水横流,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山“空”庭“荒”,正是当时整个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诗人用“春秋笔法”暗暗讽刺当时祸国殃民的昏庸统治者,而寄希望于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发扬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把国家治理好.
  在抒情诗中,情与景本应协调、统一.而这首诗,诗人歌颂英雄,感情基调昂扬、豪迈,但禹庙之景却十分荒凉:山空,风寒,庭荒,屋旧.这些景物与感情基调不协调.诗人为解决这个矛盾,巧妙地运用了抑扬相衬的手法:山虽空,但有禹庙之峥嵘;秋风虽萧瑟,但有落日之光彩;庭虽荒,但有桔柚垂枝;屋虽古旧,但有龙蛇在画壁间飞动…….这样一抑一扬,既真实地再现了客观景物,又不使人产生冷落、低沉之感;加以后四句声弘气壮,调子愈来愈昂扬,令人愈读愈振奋.由此可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文言文:禹庙作者写禹庙的用意何在?为什么要突出对青松奇石的描写? 《山市》结尾作者写山上的“鬼市”用意何在?. 《爱莲说》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要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要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中问题.东京到烟台途中,要写的内容很多,作者为什么之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 破阵子李煜作者为什么在“仓皇辞庙日”落得一个“垂泪对宫娥”的伤心结局?这样写用意何在? 陋室铭 作者写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的用意何在 《春 》第二自然段写的是春花,而作者却又写到了小声灵,用意何在? 《陈太丘与友期》中,作者写元方斥责客人“无信”“无礼”的用意何在? 作者描绘出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需要标准答案! 作者写“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用意何在? 最后一课中,作者反复写钟声,用意何在 陈太丘与友期行 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用意何在 “最后一课”中,作者反复写钟声,用意何在? 文言文 勤训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 健忘的画眉 文章首尾两段都描写了画眉“得意的神态”,你认为作者的用意何在 满井游记解读满井游记主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胡适的《我的母亲》中,为什么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到母亲,用意何在? 文言文 误认卓茂说子亡马几时矣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