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定位生命重要还是所谓的道义重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0:39:27
生命的定位生命重要还是所谓的道义重要

生命的定位生命重要还是所谓的道义重要
生命的定位
生命重要还是所谓的道义重要

生命的定位生命重要还是所谓的道义重要
生命重要
首先,我们生活的世界有道义的存在,这其实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道义从何而来?它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道义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标准.它对于社会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它作为道德准则要求人们,使社会中的人们能和谐地共存.
所以道义其实是社会秩序的一个需求.
有人说,道义自在人心.因为心中有道义,作为一个潜在的准则,所以要遵守.这是什么?这其实是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作为一个人,心里有准则,有一个成熟完备的价值体系,做事便不会盲目.这是道义给你的好处,至于你愿不愿意为了维护这个好处而放弃别的,那要看它给你好处的多少对你而言是否多过了需要放弃的东西.我们必须承认,对于一些人而言,放弃道义就得放弃整套价值体系,假如这个人的价值体系已经相当完善而且符合社会价值体系(那就意味着他的处事方式得到社会认可,这样的潜在价值是很大的.),此时要求他放弃也许比放弃生命还要困难.但是,那只是一个求取平衡的问题.
于个人而言,假如生命都失去了,还谈什么存在于社会,谈什么价值体系呢?就更谈不上小小的道义了.
以上纯属一点看法,我个人比较推崇看重道义的人的~

儒家:道义比生命更重要
孟子讲过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说法至今家喻户晓。其实,他举这个例子的主旨是想做一个比喻,他用鱼比喻人的生命,用熊掌比喻道义。他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和道义都是我想要的,如果发生了两者必须选择其一的时候,就必须选择道义!这是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孟子,典型代表了儒家慷慨豪迈的大丈夫气质。谁说儒家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太过柔弱?...

全部展开

儒家:道义比生命更重要
孟子讲过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说法至今家喻户晓。其实,他举这个例子的主旨是想做一个比喻,他用鱼比喻人的生命,用熊掌比喻道义。他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和道义都是我想要的,如果发生了两者必须选择其一的时候,就必须选择道义!这是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孟子,典型代表了儒家慷慨豪迈的大丈夫气质。谁说儒家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太过柔弱?谁说儒家只有固执礼法、咬文嚼字的书生?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中国历史上为天下苍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仁人志士,大多都是出自儒家尤其是孟子这句舍生取义的熏陶。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最根本的本质就是有仁爱,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仁爱,那就跟禽兽没什么区别了。仁爱精神体现在社会、政治层面,就是义。儒家强调做人有五种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叫做“五常”,这“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不论是五伦还是五常,“义”都赫然在目,可见儒家对“义”的重视。
儒家认为,在社会层面而言,虽然很多人你可能都不认识,但是对这些陌生人你其实也负有一种基本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是天然的,你只要是人,就应该有仁爱精神,有仁爱精神,就会爱他人,所谓“仁者爱人”。既然你爱他人,那么即便他是个陌生人,你见他身处困境甚至险境的时候,你就有义务伸之以援手,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见义勇为”。
在政治层面,孟子强调君臣有义,就是说君与臣之间有一种相互的义务。君王应该施行仁政,这是君王的义务,君王如果不行仁政,而施行暴政,那就不符合王道,他就是暴君,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君王,所以臣民对他就没有任何责任和义务,完全可以把通过革命把她赶下台。臣民应该服从一个施行了仁政的君王的管理,并竭尽全力辅佐君王推行仁政,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这是臣民的义务,这就是儒家之“义”在政治上的表现。
儒家的“义”的精神和墨家的“兼爱”、“非攻”精神在平民百姓阶层形成合流,就早就了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阶层:侠义道。这些侠义道的人就称为“义士”或者 “侠客”,这些人往往都可以为了别人包括素昧平生的不平事而挺身而出、拔刀相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义”的感召。我们可以看到,水波梁山打起的旗子写的是“替天行道”,一百零八将集会的大堂叫做“聚义厅”,这就是对道义的肯定,把道义作为最高价值的表现。
楚国干将莫邪替楚王铸剑,过了三年才铸成。楚王发怒,想要杀掉他。铸成的剑有雌雄两柄。干将莫邪的妻子怀有身孕,即将临产。干将莫邪对妻子说:“我替王铸剑,过了三年才铸成。王发怒,我去送剑,王一定会杀我。你生下孩子,假若是个男孩,等他长大成人,告诉他说:‘出门望着南山,松树长在石头上,剑就在松树背上’。”于是干将莫邪就带着雌剑去见楚王。楚王大发脾气,派人察看干将莫邪带来的剑。剑有两柄,一雄一雌。干将莫邪只带来了雌剑,雄剑却没带来,楚王发怒,就把干将莫邪杀了。
干将莫邪的儿子名叫赤,等到赤长大成人,就问自己的母亲说:“我的父亲在什么地方?”他的母亲就把干将临行前的话告诉给赤。于是赤出门向南望,看不见有山,只看见堂前松木屋柱竖立在石砥之上。赤就用斧头砍开松柱的背面,拿到了剑,日夜想着向楚王报父仇。
楚王梦见一年青人额头很宽,说是想要报仇。楚王就悬千金重赏,捉拿这年青人。赤听到这个消息就逃走了,逃进山中边走边唱。一个游客遇见赤,对赤说:“你年纪这么小,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赤回答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死了我的父亲,我想给他报仇。”游客说:“听说楚王悬千金重赏要得到你的头。把你的头和剑拿来,我替你向楚王报仇。”赤说:“好极了!”马上就自杀,割下头,两手捧着头和剑送到游客面前,身躯直立不倒。游客说:“我不会辜负你。”于是赤的尸身才倒下。
侠客拿着赤的头去见楚王,楚王非常高兴。游客说:“这是勇士的头,应当在滚烫的镬中把它煮烂。”楚王就按着游客的话来煮头,煮了三日三夜还没煮烂。头还从滚烫的水中跳起来,瞪大眼睛,显出怒气冲冲的样子。游客说:“这年青人的头煮不烂,希望大王亲自到镬旁观看,这头就一定会煮烂。”楚王就到镬旁看。游客用剑对准楚王的头砍下去,楚王的头随着剑势掉入沸水中。游客也对准自己的头砍下,头又坠入沸水中。三个头一起煮烂了,不能识别。人们只好从沸水中分出烂肉和三个人头一块儿埋葬,所以笼统地称作三王墓。地点在现在汝南北面的宜春县。
道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人的约束,规范,规矩。道义本身就是用来维系和调整人与人关系的准则。
两者都重要.
有了生命才可以维护道义 ccc

收起

儒家:道义比生命更重要
孟子讲过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说法至今家喻户晓。其实,他举这个例子的主旨是想做一个比喻,他用鱼比喻人的生命,用熊掌比喻道义。他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和道义都是我想要的,如果发生了两者必须选择其一的时候,就必须选择道义!这是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孟子,典型代表了儒家慷慨豪迈的大丈夫气质。谁说儒家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太过柔弱?...

全部展开

儒家:道义比生命更重要
孟子讲过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说法至今家喻户晓。其实,他举这个例子的主旨是想做一个比喻,他用鱼比喻人的生命,用熊掌比喻道义。他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和道义都是我想要的,如果发生了两者必须选择其一的时候,就必须选择道义!这是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孟子,典型代表了儒家慷慨豪迈的大丈夫气质。谁说儒家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太过柔弱?谁说儒家只有固执礼法、咬文嚼字的书生?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中国历史上为天下苍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仁人志士,大多都是出自儒家尤其是孟子这句舍生取义的熏陶。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最根本的本质就是有仁爱,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仁爱,那就跟禽兽没什么区别了。仁爱精神体现在社会、政治层面,就是义。儒家强调做人有五种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叫做“五常”,这“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不论是五伦还是五常,“义”都赫然在目,可见儒家对“义”的重视。
儒家认为,在社会层面而言,虽然很多人你可能都不认识,但是对这些陌生人你其实也负有一种基本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是天然的,你只要是人,就应该有仁爱精神,有仁爱精神,就会爱他人,所谓“仁者爱人”。既然你爱他人,那么即便他是个陌生人,你见他身处困境甚至险境的时候,你就有义务伸之以援手,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见义勇为”。
在政治层面,孟子强调君臣有义,就是说君与臣之间有一种相互的义务。君王应该施行仁政,这是君王的义务,君王如果不行仁政,而施行暴政,那就不符合王道,他就是暴君,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君王,所以臣民对他就没有任何责任和义务,完全可以把通过革命把她赶下台。臣民应该服从一个施行了仁政的君王的管理,并竭尽全力辅佐君王推行仁政,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这是臣民的义务,这就是儒家之“义”在政治上的表现。
儒家的“义”的精神和墨家的“兼爱”、“非攻”精神在平民百姓阶层形成合流,就早就了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阶层:侠义道。这些侠义道的人就称为“义士”或者 “侠客”,这些人往往都可以为了别人包括素昧平生的不平事而挺身而出、拔刀相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义”的感召。我们可以看到,水波梁山打起的旗子写的是“替天行道”,一百零八将集会的大堂叫做“聚义厅”,这就是对道义的肯定,把道义作为最高价值的表现。
楚国干将莫邪替楚王铸剑,过了三年才铸成。楚王发怒,想要杀掉他。铸成的剑有雌雄两柄。干将莫邪的妻子怀有身孕,即将临产。干将莫邪对妻子说:“我替王铸剑,过了三年才铸成。王发怒,我去送剑,王一定会杀我。你生下孩子,假若是个男孩,等他长大成人,告诉他说:‘出门望着南山,松树长在石头上,剑就在松树背上’。”于是干将莫邪就带着雌剑去见楚王。楚王大发脾气,派人察看干将莫邪带来的剑。剑有两柄,一雄一雌。干将莫邪只带来了雌剑,雄剑却没带来,楚王发怒,就把干将莫邪杀了。
干将莫邪的儿子名叫赤,等到赤长大成人,就问自己的母亲说:“我的父亲在什么地方?”他的母亲就把干将临行前的话告诉给赤。于是赤出门向南望,看不见有山,只看见堂前松木屋柱竖立在石砥之上。赤就用斧头砍开松柱的背面,拿到了剑,日夜想着向楚王报父仇。
楚王梦见一年青人额头很宽,说是想要报仇。楚王就悬千金重赏,捉拿这年青人。赤听到这个消息就逃走了,逃进山中边走边唱。一个游客遇见赤,对赤说:“你年纪这么小,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赤回答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死了我的父亲,我想给他报仇。”游客说:“听说楚王悬千金重赏要得到你的头。把你的头和剑拿来,我替你向楚王报仇。”赤说:“好极了!”马上就自杀,割下头,两手捧着头和剑送到游客面前,身躯直立不倒。游客说:“我不会辜负你。”于是赤的尸身才倒下。
侠客拿着赤的头去见楚王,楚王非常高兴。游客说:“这是勇士的头,应当在滚烫的镬中把它煮烂。”楚王就按着游客的话来煮头,煮了三日三夜还没煮烂。头还从滚烫的水中跳起来,瞪大眼睛,显出怒气冲冲的样子。游客说:“这年青人的头煮不烂,希望大王亲自到镬旁观看,这头就一定会煮烂。”楚王就到镬旁看。游客用剑对准楚王的头砍下去,楚王的头随着剑势掉入沸水中。游客也对准自己的头砍下,头又坠入沸水中。三个头一起煮烂了,不能识别。人们只好从沸水中分出烂肉和三个人头一块儿埋葬,所以笼统地称作三王墓。地点在现在汝南北面的宜春县。
这个三王墓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义”的故事中最著名的一则。
道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人的约束,规范,规矩。道义本身就是用来维系和调整人与人关系的准则。
两者都重要.
有了生命才可以维护道义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