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红烛死水》《志摩的诗》《思维的乐趣》《随想录》读后感有一篇就给一篇,谢谢了哦.好的话给至少50分,大家多帮帮忙.《红烛死水》的读后感可以省去了。。。。现在,思维的乐趣也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05:32:43
求《红烛死水》《志摩的诗》《思维的乐趣》《随想录》读后感有一篇就给一篇,谢谢了哦.好的话给至少50分,大家多帮帮忙.《红烛死水》的读后感可以省去了。。。。现在,思维的乐趣也可

求《红烛死水》《志摩的诗》《思维的乐趣》《随想录》读后感有一篇就给一篇,谢谢了哦.好的话给至少50分,大家多帮帮忙.《红烛死水》的读后感可以省去了。。。。现在,思维的乐趣也可
求《红烛死水》《志摩的诗》《思维的乐趣》《随想录》读后感
有一篇就给一篇,谢谢了哦.好的话给至少50分,大家多帮帮忙.
《红烛死水》的读后感可以省去了。。。。
现在,思维的乐趣也可以省去了......

求《红烛死水》《志摩的诗》《思维的乐趣》《随想录》读后感有一篇就给一篇,谢谢了哦.好的话给至少50分,大家多帮帮忙.《红烛死水》的读后感可以省去了。。。。现在,思维的乐趣也可
-读后感
徐志摩的同窗郁达夫在古诗词创作上的成就超过了小说,徐志摩则在新诗的创作上声名卓著.他的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是继郭沫若的《女神》之后的又一座丰碑.郭沫若的诗雄浑浩大、豪迈壮丽,徐志摩的诗飘逸潇洒、明丽柔美.这是由于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的差异,也由于郭沫若注重主题的宏阔和力的展现,徐志摩倾心于形式的整饬和音调的协调.
梁实秋认为徐志摩的诗歌创作源于对英诗的研究,认为徐志摩是用中文来创造外国诗的格律装进外国诗的诗意.徐志摩的诗中的确有一些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济慈、拜伦、雪莱和哈代的影子,同时法国的波德莱尔、美国的惠特曼、印度的泰戈尔也是徐志摩的洋教授.这些人让徐志摩开阔了眼界,学会了抒情,也让徐志摩把外国诗歌形式的花朵移植到了中国.
字母文字和中国文字大相径庭,欧美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音步和韵脚上,和中国古诗的平仄和格律大不相同.在押韵方面,徐志摩把外国诗的随韵、交韵、抱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此外还有三随式的韵、双交韵、骈句韵、章韵、四句一韵、六句一韵、奇偶韵都被他搬回国内,在徐志摩之前恐怕没有人进行过这么多形式的试验.所以朱自清先生赞扬他:徐先生试验各种外国诗体,他的才气足以驾驭这些形式,所以成绩斐然.
徐志摩曾说过:“我们觉悟了诗是艺术”.作为最高艺术的诗歌也不得不吸取音乐的音调和节奏.徐志摩所理解的音节是在诗感和诗意的基础上寻求吻合的音节,以期获得节奏的变化和感情起伏的完美和谐.
诗歌的旋律是另一种音乐美,请看徐志摩在陪同泰戈尔访日期间写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这首诗利用诗行的长短不一,形成参差错落有致的效果,利用隔行的韵脚,表现了微妙复杂的情感,利用字与字、句与句之间的重叠,形成回环往复的旋律感.这首诗语短情遥,一唱三叹,缠绵悱恻,令人低回不倦,颇觉有如神助,这正是旋律的功劳.
徐志摩的诗中也不乏绘画美.虽不如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样充满禅意,但也能在诗中描摹优美的意境,创造优美的意象.《我有一个恋爱》、《月下雷峰影片》、《雪花的快乐》等都是这样的作品.这是辞藻产生的功效,也是情境的必然.诗乃言情之物,但不能脱离言情之境,古今中外之诗莫不如此.空洞无物一味呻吟和呐喊的诗绝不是好诗.徐志摩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在他的诗中既有描述的意象,也有比喻的意象,更有象征的意象.这些来源于想象力的言情意象新颖别致,产生了诗歌绘画美的独特艺术魅力.
诗歌的建筑美是闻一多关于诗歌美的第三个发现.徐志摩后来的几部诗集中的诗歌受闻一多的影响很大,句子更加整齐,节奏更加明快,格律更加讲究.后来徐志摩将他的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给闻一多看,闻一多说这是“一个绝大的进步”.诗的建筑美主要就视觉方面而言,这包括节的匀齐和句的匀齐.闻一多的诗大多数比较齐,有时候像豆腐块,又回到古诗的老路上去了.而徐志摩早在《志摩的诗》中就已经注意到了匀齐,只是他不强求齐,反而能够让诗意更自然地伸展.
徐志摩在新诗形式上的试验是令人敬佩的.他不仅极力引进外国诗体,他也写过哲理诗,写过散文诗,甚至写过用北京话或浙江硖石方言入诗的口语诗.他的诗不仅有格律体,也有自由体;不仅有歌谣体,也有对话体;不仅有抒情体,也有叙事体.然而武断地说徐志摩的诗是形式主义的大杂烩,是不公道的.虽然他最后两本诗集形式完美内容空泛,如果不算歌咏爱情的 《翡冷翠的一夜》,相比较而言,还是《志摩的诗》比较好看,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占尽了诗的真挚与畅快.
徐志摩被称为“诗哲”,他的诗是从“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震荡出来的”.当代一些诗人笑话徐志摩的小资、唯美和幼稚,也有人把他与几个女人的情感纠葛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我则惊异于他从天而降的不同寻常的死.徐志摩具有“那股不顾一切,带有激烈的燃烧性的热情”,敢于在诗歌形式主义的深山里探险,就是在当下,诗人们也同样是在欧美流派纷呈的诗海里迷失了方向.对于徐志摩,我们不需要过多的苛求,而需要学习借鉴和反思.而《志摩的诗》毕竟摆脱了新诗初倡时期的结构松散、语句散漫的状态,给我们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使新诗踏上了一个新的里程.
-读后感

读完了巴金先生664页的《随想录》.他以病弱之躯写得艰难,我则懒散地读得拖沓.放下书卷,心里不禁有些对不起老人的感觉.现在老人已经故去,他所留下的文字,应为绝唱.
认识巴老是从读小说《家》《春》《秋》开始的.时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下被觉新们的命运所吸引,一口气就要读完一本书,读完了这本就想着另外一本.在那几天中,思想完全地被溶化进小说的情节里不能自拔.时间虽然过去二十多年,但是这一景况还是清晰地浮现.中国有许多大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征服了不少人.在我的认识里,好的作品就应当是用平淡的语言,老百姓常说的话,表达出一个时代的精神,让人们从中得到些什么的,不像现在有些作品,看过像一场风刮过,什么也没有了;且不说有些文字实在让人不知所云.
我读过的作品中,巴老的作品,鲁迅的作品,老舍的作品,孙犁的作品,《苦菜花》《林海雪原》《红岩》《上海的早晨》《平凡的世界》等就是这样的好作品.这些作品的最基本的好处就在于,让人觉着平实,简朴,有意义.从巴老的《家》中,让人看到了一个罪恶的吃人的旧世界的腐朽,自然地产生了向往推翻这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社会的思想.作品的伟大,不在于教导人什么,而在于让人自然地领悟到什么.这就是巴老这类大文学家的功力之所在.
《随想录》中让我印象至深的,是他对自己的反思解剖.甚至于看上来老人就是把自己的灵魂示众,让人们指点.他反思的是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而在心灵上受到的煎熬.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他跟风而上发过言.但他跟别人不一样,他发现了自己的虚伪,他不能忍受自己的虚伪,但他又没有办法纠正.于是仍然自己煎熬着,也受时代煎熬着.直到十年动乱结束,他才从这种煎熬中走了出来.想不出一个文字老人,一个体弱多病的文人服用了是非颠倒这剂毒药后,是怎样地挣扎着过来的.但是从他几乎泣血的文字里,我能知道他是怎样地耐受着岁月的浸蚀,怎样地步履蹒跚地熬过了那个时代.
《随想录》里让我时时听到回声的话是关于说真话的.说真话,几乎是一百五十篇文章中篇篇都讲的.这让人更深地明白,一个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为文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颤抖的笔写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真”字.只有真,才有善,才谈得上美,才有其他.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会害人的.他的一生中,看到过无数的假,领受过各式的假把式,遭受过种种假的残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揭露假的东西,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真话来向读者表达真实的情感,说明真实的情况,告诉真实的道理.我感觉到,这些似乎有些啰嗦的关于说真话的真话,就是他从自己经历中得来的最重大、最关切、最刻骨铭心的人生经验教训.所以他要反复告诫人们,就是因为过去的假的教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吸取,假的事例还在不断涌现,他担忧假的东西会为害人们的生活,会损害我们的民族国家.事实证明了老人的担心不是多余.当我们看到今天处处呈现的由非真实的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假冒伪劣事例的时候,当我们面对不断整治不断出现变着花样的虚假问题的局面的时候,不能不对老人近二十年前的担忧感到钦佩.只是这种钦佩也是苦涩的.
巴老用很大部分文字回忆了故人,回忆了不堪回首的十年岁月.他说这是“还债”.我看到,他所说的“债”,一方面是说了错话的亏欠,一方面是对故人的怀念,更主要的是为读者的所表达的歉意他为他几十年里没有好的作品,为他这样一个受到人民敬仰的作家没能更坚强一点作出表率,也为曾经言不由衷说过的错话身不由己做过的错事.由此我看到了一个作家的良心,他的可爱可敬的幼稚,他的童真.在这里,我知道一个人民作家的责任,一个人民作家的道义在那里.这和我认识的一些作家截然不同,他们能编,他们不要真实地向读者汇报,他们只负责让文字成为名利的符号,从来不想对读者有什么影响,对社会有什么责任.这时候,我想起曾经学过的一句话,为什么人的问题,还真是一个做人的原则问题.一个为人民利益的人,与一个为了自己私利的人,实在是没有相比的地方.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无论是领导,还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面前的态度,将决定这个人是一个高尚的人,还是一个卑鄙的人.
《随想录》让我久久思索的,还有巴金老人写作的艰辛.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几次住院.但他“还债”的愿望强烈,向读者说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摇.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有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生出惊叹.还是一个责任,还是在向人民,向读者负责啊!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教训,用自己吃过的苦,尝过的难,从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诉读者,告诉人民,告诉民族,告诉国家,告诉未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望着书页最后老人坐在轮椅上极目远望的照片,我感到,巴老正在看着我们,注视着我们每天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他似乎在问,今天,你说真话了么;你做的事,是向着你所代表的人民负责任的么?!
一代文豪,在他的暮年,在他自知将不能视事之前为我们写下了这本《随想录》,特别是写下他一生的感悟来,这样一本书,珍贵二字,怎么着也配得上了.
读了此书,让我能记忆一生的也许只有一个字:真.从说真话开始,办真事,做真人,有基本的责任心和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