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爱国精神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9:38:16
论述题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爱国精神

论述题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爱国精神
论述题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爱国精神

论述题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爱国精神
国防建设 国防建设是国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防建设,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关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为依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坚持同国家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全体军民共建国防的原则,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它着重进行国防领导体制、武装力量、国防科技、国防工业、国防动员、兵役制度、国防教育、国防法制等方面的建设.(张万年《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第211页)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军、警、民密切联防的强大巩固的边海防体系;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加强了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团结;在经济上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奠定了雄厚的边海防物质基础;进行自卫反击作战,粉碎了敌人的蚕食和侵袭,保卫了边疆的安全.但是应当看到,在现代条件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中,面对敌人的海陆空立体进攻,不仅要建立强大的边、海防,而且要建立一支有快速反应能力、强大投送能力、高度机动能力的军队,国家在任何方向上遭到侵略都能迅速投人交战,并取得胜利.
  国防建设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结束了有国而无防的历史.国防建设在武装力量建设、武器装备发展、防空体系的建立、动员体制的建设以及国防外交与国家军事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使中国的国防力量逐步增强.
  国防建设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给国防建设注入巨大活力、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使国防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遇到了一些新的突出矛盾:
  1.怎样使经济利益与国防利益统一起来的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驱动型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规律,在价值规律的决定和导向下,必然刺激市场主体自发地去追求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用较小的投入去创造尽可能多的产出,力求获得超出平均利润之上的自身利润,这种内驱力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是极为有益的.但市场经济自身也有其弱点,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市场不能自发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国防建设领域这方面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例如,军工生产改变了过去统得过死的单纯计划体制,军工企业走向市场,这固然给国防经济带来了活力,但由于企业的经济利益与军品生产所要求的国防利益之间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完全一致,一些军工产品的生产利润偏低,在市场的驱动下,许多军工企业对军品生产缺少积极性,出现重民轻军、本末倒置的现象.又如,一些重大国防科研项目需要集中全国的科研和技术力量进行协作攻关.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靠的是全国一盘棋,攻关大会战,有设备出设备,有技术出技术,不讲代价,不讲条件.在搞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防经济的微观基础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由于大量科研单位和军工企业逐步转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进行协作就有许许多多的利益关系需要协调.出于同行业之间的竞争意识,企业与企业之间在技术上也可能互相封锁.再如,为了巩固国防,确保国家和民族的安全,就必须把国防意识贯穿于我们的各项建设事业中,在一切重大项目的建设中,都要统筹考虑国防的需要,力求实现经济效益和国防效益的统一,做到平战结合,军民两用.这样,就需要在工程建设中追加部分的投入.许多地区、部门和企业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就往往看重眼前的、局部的利益,使一些已经建成的项目和在建项目不能发挥应有的国防效能,甚至留下重大的隐患.更有一些单位和个人见利忘义,破坏和侵占重要的国防设施.这些现象都应引起重视.
  2.物质利益观念的强化对国防建设所需要的献身精神形成了冲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利益观念大大增强了,物质利益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最主要的显性因素.这固然有其合理的、积极的、体现社会进步的方面,但它对于人们无私奉献精神的冲击也是不容回避的.国防建设是造福于祖国和人民的事业,是最需要献身精神的事业.特别是作为国防力量主体的军队,更以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为其主要的职业特征,军人平时要在艰苦的环境里卫国戍边,战时要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冲锋陷阵,需要做出种种牺牲,付出种种代价,许多付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但在中国现有条件下,军人的经济待遇比较低,存在着种种后顾之忧.军人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之间有失衡的现象,与社会上的一些高收入人群更有明显的反差,这就造成了军营对青年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减弱,不能够吸引和保留最优秀的人才;青年应征入伍的热情下降,进而兵员素质下降;部队干部战士不安心,见异思迁等等.
  3.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面临着不少新情况.国防动员包括武装力量及为战争服务的人员的动员、经济和科技动员、政治动员等等,涉及国家和国防建设的方方面面,其关键是形成一种与整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国情相适应的快速高效的动员体制.国防动员体制是国家为实现平战转换,尽快地把战争潜力转化为应付和赢得战争能力所建立的体系制度,它包括在各行、各业、各个环节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手段,及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计划规定、法规制度等等.中国过去的国防动员体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联系的,国防动员的方式采取单纯行政命令的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方式已经不完全适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和整个社会组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益主体趋于多元,无论是武装力量的扩编、民用产品的转产、交通运输力量的征用、人民防空的组织,还是其他财力、物力的动员等等,较之过去都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必须探索并努力形成一套新的快速有效的动员形式和程序.毫无疑义,国防动员作为国家由平时转入战时的非常行为,必须带有强制性和不可抗拒的权威性.但是,在国家利益至上的前提下,也应该兼顾到不同利益主体自身的利益,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凝聚强大的赢得战争的力量.要通过法律法规形式对各种利益主体及个人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的规定.与国防动员领域的情况相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微观经济基础的变化、人的价值取向的变化,以及人员流动性的增大,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出现了经费难筹措、人员难集中、活动难开展的情况,个别地方民兵训练甚至出现了召之不来,来之要钱,钱少不干的现象.这些都需要结合新情况,探索新的路子加以解决.
  4.新的社会环境对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管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实行对外开放,窗户打开了,现代文明的清新之风扑面而来,资产阶级的腐败思想文化也难免乘虚而人.市场经济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活力,带来了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但市场自身也有弱点,对社会风气的某些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酒绿灯红现象,固然是经济文化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表现,但往往进步与落后相伴,健康与腐朽共生.一些场所在貌似现代、高雅的幌子下往往成了藏污纳垢之地,成为滋生腐朽现象的温床,丑恶和罪恶的渊薮.军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各种社会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必然会反映到部队中来,一些消极影响不容忽视.例如,在一些发达地区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军营四周到处是高档饭店、歌舞厅、夜总会、咖啡屋、酒吧、桑拿、发廊以及其他高消费的场所,这些对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与管理教育带来许多新问题.近年来,一些官兵被腐朽思想文化腐蚀,追求享乐、金钱,走上犯罪道路的不乏其例.军营内与外面世界的巨大反差,也使部分官兵不安心,不愿意过相对艰苦、单调的军营生活,不愿意受部队各种严格纪律的约束,它对官兵尽心尽职搞好国防建设产生离心作用.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中国国防建设一个长期的基本方针.国防现代化需要国家雄厚的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的支持,国防现代化水平只能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而逐步提高.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关系到国家发展与强盛的大局.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军队要积极支持和参加国家经济建设.国防科技工业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国家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国防建设,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带全局性的基本关系.正确处理这个关系,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无疑具有深远意义.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国防建设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经济实力还不强,必须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同时,加强国防建设也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国防现代化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中,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与国防现代化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方针.(张万年《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第172页)
  和平时期国防建设 国防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安全与发展的保障和支柱,在国家建设中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商讨新中国建国纲领的第一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就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建设强大国防的号召,并由此拉开了新中国国防建设的序幕.此后,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为国防事业倾注了心血.国家有今天,人民有今天,中华民族有今天,与国防的巩固和日益强大有着密切关系.分析总结国防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更加清醒的头脑、更加科学的态度、更加稳健的步伐去建设更加强大的国防,不无助益.
  1、国防作为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只有巩固和强大.国家才能获得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益.国防,是国家为保证国家利益不受外界侵犯而采取的一切防卫措施的总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根本的利益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生存即安全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而这种安全与发展权益的获得与保障,则是与国防的强大与巩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旧中国有国无防、国门洞开饱受列强欺凌的历史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应当永远汲取的教训的话,那么,建国之初我们即依靠军事、国防力量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和捣乱,为年轻的共和国赢得了国际地位与和平建设发展环境的实践,则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开创了新纪元.
  新中国是在极其复杂严峻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中巩固和发展的.在国内,国民党反动派及一切旧势力不甘心它们的失败,仍依靠其残余的军事势力和经济的、文化的、宗教的多种手段进行顽抗;国际亡,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列强既不愿看到中国脱离殖民体系而独立,更害怕它走向繁荣富强.它们在外交上、政治上采取不承认主义,在经济上实行封锁禁运,特别是在1950年发动了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中国的东北边境.面对这种严峻的斗争形势,党和政府做出了建设强大国防保卫新生政权的英明决策.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就指出:由于帝国主义和国内阶级敌人的存在,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强化人民的国家机器,借以巩固和保卫人民的利益,是使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进到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前提.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在政协举行的国庆一周年庆祝大会上也强调:胜利了的中国人民不可能设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来保护自己,必须及时地加强我们的国防建设.因此,在百废待兴、国家经济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国家仍然集中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国防建设中去.一方面迅速建组建了海、空军两个新的军种和装甲兵、铁道兵、防化兵、工程兵等新的兵种,使军队建设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一方面迅速建立和发展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开展全民国防教育,为国防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依靠这支不断强大起来的国防力量,我们很快剿灭了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军事力量,稳定了社会秩序,并胜利地完成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任务,迫使世界头号帝国主义军事强国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这就不但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新生的人民政权站稳了脚跟,使中国人民获得和平建设的环境,而且使包括帝国主义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不得不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当时,新中国赢得了与自身经济实力不甚相称的崇高国际地位,体验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伟大力量,主要有赖于国防事业的巩固和强大.
  2、国防作为以军事力量为主体的防务体系,只有着重加强常备军建设,国家安全才有可靠保障.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强弱,从总体上说,取决于由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及人口地理诸要素构成的综合国力.但在所有这些要素中,属于支柱地位的是军事力量,而军事力量的主体又是常备军.其他各种要素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作用于常备军建设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国防力.作为我国常备军的人民解放军及武警现役部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担负着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和平劳动的重大使命.我们党是靠武装斗争,靠人民军队才建立了新中国的,因此对常备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早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就提出了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的著名论断.1949年3月他在给重庆号巡洋舰起义官兵的复电中又提出了中国人民必须建设自己的强大国防,除了陆军,还必须建设自己的空军和海军.在党和国家及全国人民的关怀下,我军的武器装备不断改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不断提高,战斗力不断增强,出色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和平建设时期军队建设必须以现代化为中心.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就认识到加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抗美援朝战争之后,这一认识更加成为党和军队的共识.1953年底召开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正式确定了军队建设要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方针,指出这既是应付侵略战争的客观要求,也是军队建设走向高级阶段的必由之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坚持并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的思想,发出了为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而奋斗的号召,使现代化这个中心在军队建设中重新确立起来.我军作为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只有不断加强现代化建设,提高现代条件下的防卫能力和作战能力,才能不辱使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国防作为尖端科学技术的集萃地,只有使国防科技跻身于强国之林,才能树立起与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际形象.国防事业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的头等大事,因而自古以来,人类社会最新科技成果往往最先应用于军事、国防斗争,甚至直接产生于军事、国防领域.国防科技的进步成为国防力量强大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在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当今世界,国防力量的竞争集中表现为国防科技的竞争.在国际上只有成为国防科技强国才能确立起政治军事大国的地位.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也是与国防科技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指出:为了保卫祖国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依靠我们过去和较为落后的国内敌人作战的技术装备是远远不够了,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必须尽快建立和发展我们的国防科技事业.尽管当时国民经济尚处于困难时期,党和国家还是把发展国防科技、国防工业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之一.
  在常规武器的研制和生产取得实质性进展之后,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毛泽东又提出了我们也要搞一点原子弹的更高目标,指挥我国国防科研向高科技领域进军,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59年6月,我国研制原子弹的任务开始上马,到1964年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三年之后又爆炸了氢弹.在1964年第一枚近程导弹试验成功之后,在1966年、1969年又相继发射了中程和中远程地地导弹.1970年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国防科技获得了新的发展.1980年我国向南太平洋地区发射远程火箭,准确命中目标.1981年我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人造卫星.1982年又成功地进行了潜艇水下发射火箭.进入90年代,我国运载火箭发射技术打人了国际市场.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具有一定的核反击自卫能力,成为世界上五个独立地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当前,我国国防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与美俄等国家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在国际讲坛上的发言权、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地位还不相称.要缩小这种差距,树立起应有的国际形象,就必须在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加快国防科技现代化的步伐,在国防科技上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4、国防作为全民的国防,只有调动亿万群众关心和参与国防事业的积极性,国家安全才有牢固的根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这一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国防也必须是全民的国防.只有把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贯彻运用到和平建设时期国防上来,形成一套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人民群众在国防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的机制,才能使国防建设获得最深厚的力量源泉,筑起真正的铜墙铁壁.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建立全民国防体系问题极为重视,逐步形成了体现人民性、群众性和整体性特征的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组织形式和保障措施.经过多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国防机制.
  坚持和发展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在加强常备军建设的同时,重视加强民兵和预备役相结合的后备力量建设.第一届全国政协制定的具有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民兵制度》.1951年5月中央军委专门发出了加强民兵建设的指示,指出民兵和自卫队应成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有力支柱.195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确立了预备役建设的法律地位,随即中央军委发布了组织预备役师的命令,并突出抓了预备役部队的质量提高和民兵工作的三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特别是预备役部队的建设有了根本性的加强.近年来,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在配合人民解放军正规部队执行保卫边防、巡逻执勤、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了强大的后盾和助手作用,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生力军、突击队的作用.
  5、国防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服务于经济基础巩固和发展的需要,才能永葆生机和提高效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国防建设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经济基础服务主要表现在,当外敌或国内敌对势力以武力破坏或改变国家经济基础时,用革命的、正义的战争来维护和保卫它;而国家处在和平建设时期,则主要表现为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创造安全、稳定的内外环境.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这一思想我们党在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就明确提出来了,稍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做了全面的阐述,指出: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费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有更大的进步.根据这个思想,我军军费开支由抗美援朝时占国家财政支出52.9%降到50年代末的17.95%.同时采取了军队精简整编等一系列正确措施.进入60年代以后,由于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处理上偏重于国防,军队数量膨胀,国防工程遍地开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正确贯彻了邓小平关于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在要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下行动的思想,军费开支在国家财政预算中的比例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并大力开发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从而为新时期经济的起飞创造了条件.同时,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也有新的发展.
  强调国防建设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并不是说可以放松国防建设或降低国防建设的标准,而是求得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保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国防为经济建设服务,其中就包括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和平环境,而这只有在国防建设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毛泽东在50年代就提出两手抓,即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国防的思想.195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若干问题的指不中进一步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是不可动摇的,但也必须重视和适当加强国防建设,忽视国防建设的思想是极其有害的.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又从国家四化建设是一个整体的高度出发,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一个国防现代化.如果不搞国防现代化,那岂不是三个现代化.强调要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强国防现代化.历史的经验启示我们,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往往是以力量上特别是军事力量上的某种平衡均势为前提的.苏联解体虽然结束了两极对抗,减少了世界大战爆的危险,但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我国周边的不稳定因素也并未消.在这样的国际局势下,我国国防力量的加强对国际局势特别是亚地区的稳定,对国家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国防纳入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统筹兼顾,协调展,使国防建设永葆生机和高效运转.(姚有志《世纪论兵》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页)
  国防现代化 当代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同样包括国防力量的竞争.正在世界范围兴起的综合国力竞争,集中体现着当代条件下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利益.国强要以国富作基础,但国富并不等于国强.一个国家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无强大的国防力量,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国际地位,也难以巩固已有的经济建设成果,甚至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受制于人.当今世界,尽管各国的社会性质,在国际战略格局中所处地位及国家利益目标不尽相同,但都在致力于增强包括国防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以谋求新世纪的战略主动.中国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解决中国现阶段包括国防现代化在内的所有问题,关键是要把经济发展起来.经济建设及其发展状况,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一个大局问题.离开这个大局,社会主义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中华民族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国防建设的根基就有崩溃的危险.因此,国防现代化建设必须在这个大局下行动,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同时,国防现代化建设是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国防现代化,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完整的.国防现代化建设是保证国家安全需要的一项不可或缺的伟大事业.可以断定,今日中国,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要想拥有重要的国际地位,成为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就是一句空话.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邓小平文选》,第3卷,27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惟一的社会主义大国,离开了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就不足以成为对国际事务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之一,就不足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足以振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力量,始终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坚强后盾,是国家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宁的可靠保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的迫切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一场新的军事革命正在兴起.增强国防力量是一个长期积累、持续渐进的过程.无论是武器装备的改善、军事理论的创新,还是部队官兵的训练、后备力量的组织和动员等等,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此,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其根本利益的驱动下,充分利用相对和平时期的宝贵机遇,从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不断加强国防建设,抢占新世纪的军事制高点.超级大国在两极格局解体后,仍然保持并继续加强在全球范围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所需的扩张型军事力量,保持高强度的军事投入,以维护其军事上的超强地位.世界上一些有影响的大国,在积极发展综合国力的同时,不断增强国防实力,以便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处于更加有利的态势.即使一些并不富裕的中、小国家,在积聚国防力量方面也不敢稍有懈怠,把增强国防实力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以求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中争得相应的地位.相比之下,中国的国防建设还存在着国防现代化水平与高技术战争不相适应的突出矛盾,国家可能提供的财力、物力还难以满足国防建设的客观需求.如果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建设可以自我保障,自我发展;或者认为经济发展了,国防就会自然而然地强大起来;甚至认为反正大战打不起来,国防建设可以缓一缓、放一放等思想,都是十分有害的.不仅会导致国防建设停滞不前,进一步拉大同发达国家国防现代化水平的差距,而且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