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的里有哪些经典人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16:17:36
阿Q正传的里有哪些经典人物

阿Q正传的里有哪些经典人物
阿Q正传的里有哪些经典人物

阿Q正传的里有哪些经典人物
人物形象 1.阿Q 《阿Q正传》通过生动的情节,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艺术形象,特别是阿Q,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包含深广的社会和历史内容,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20世纪80年代,学者林兴宅概括了阿Q性格的十大方面: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见“有关资料”中的《论阿Q的性格系统》).这比较全面地概括了阿Q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 阿Q是未庄的一个流浪雇农,他上无片瓦,下无片地,只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过活,“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身受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这本已十分可悲,但是尤其令人痛心的是,他对来自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竟然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小说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层面上展开了对阿Q性格的刻画.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像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两章,集中刻画了阿Q的这一性格特征.他对于自己的身世很是渺茫,与别人口角时却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他生活困窘,地位低下,连老婆也娶不上,却偏偏要虚妄地夸口“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表现出盲目的妄自尊大;他忌讳头上的癞疮疤,且颇为苦恼,可人们偏要拿他的癞疮疤寻开心时,他会说“你还不配”,于是就觉得自己头上的癞疮疤非同寻常,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了;当他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响头之后,站了一刻,心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表现出他的自欺欺人;后来人家打他,还要他承认不是儿子打老子,而是人打畜牲,阿Q被迫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这下他该自认失败了吧?并不,他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他在精神上又胜利了;他赌博赢得的洋钱被抢,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自打嘴巴以假想打的是“另一个”而在精神上转败为胜,表现出他的自我摧残;被王胡撞头遭到“平生第一件的屈辱”,吃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而遭到“平生第二件的屈辱”,和小D摆“龙虎斗”,调戏小尼姑,表现出他的畏强凌弱;阿Q向吴妈求爱,被赵秀才用大竹杠教训了一顿,过了一会,他听见外面有声音,一看是吴妈在那里哭闹.“他想打听,走近赵司晨的身边.这时他猛然间看见赵大爷向他奔来,而且手里捏着一支大竹杠.他看见这一支大竹杠,便猛然悟到自己曾经被打,和这一场热闹似乎有点相关……”表现阿Q令人难以置信的健忘麻木.阿Q在现实中处处失败却用这种法宝取胜.这种“精神胜利法”如同麻醉剂,麻醉了他的每一根神经,使他不能认识自己所处的悲苦命运,过着奴隶不如的生活,至死也不觉醒.生命将要结束时,阿Q还自我安慰地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无师自通”地喊出一句“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他的性格至死未变.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 小说通过塑造阿Q这个典型,深刻地揭示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和它的严重危害性,“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启示人们振奋起来,抛弃阻碍自己前进的精神枷锁. 2.赵太爷父子 《狂人日记》中有一句话:“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把这句话用在赵太爷父子的头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凶恶的狼性和卑屈的奴性合为一体,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弱,狡猾善变而又顽固守旧,狡诈、投机、贪婪、吝啬,这就是赵太爷父子.阿Q说自己与赵太爷是本家,因此赵太爷命令地保将他传去,先是满脸溅朱地喝斥,再是跳过去打嘴巴,并且骂道:“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这喝、打、骂,活画出赵太爷的骄横、霸道.人的姓氏本自祖宗,赵太爷竟剥夺了阿Q姓赵的权利,并用“会”“配”这样的字眼,实在是猖狂蛮横到了极点.赵太爷本是个土财主、吝啬鬼,而在阿Q舂米时他又破例准许点灯,这并不说明他的大方慷慨,而是说明他对阿Q的残酷压榨,充分表现他的土财主式的精打细算.赵太爷本身妻妾成群,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太太两天没有吃饭哩,因为老爷要买一个小的……”,却标榜自己是礼教制度的维护者.所以当阿Q向吴妈求爱时,赵秀才就用大竹杠来维护礼教纲常了.他们父子合谋订出五个“条件”,把阿Q剥夺得只剩一条裤子和一件破夹袄,并且造出舆论,断了阿Q的生路.其残酷狠毒,鲜有所闻.阿Q“中兴”回到未庄,他们为了便宜货,竟然打破不点灯的常规,连“深闺”中的秀才娘子都出动了.没有讨到便宜,便又把阿Q逼回了“末路”.他们又是何等的贪婪!当革命的风暴刮到未庄时,他们昔日的威风无影无踪,竟谦卑地称阿Q为“老Q”,又显出兔子似的胆怯和狐狸似的狡猾.而他们一旦了解到革命大势无可阻挡时,便改变手法,投机钻营.赵秀才成了未庄第一个“盘辫家”,相约假洋鬼子到静修庵革命,并且不惜花四块大洋买了一块“银桃子”成为革命党人.小说从一个侧面真实再现了辛亥革命中封建反动势力混迹革命内部,使革命夭折的历史. 3.假洋鬼子 假洋鬼子是地主阶级家庭出身的资产阶级投机分子的形象.他是钱太爷的儿子.未庄两个“文童”之一.他没有像赵秀才那样走科举仕途之路,而是“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他竟然高视阔步,装出了绅士派头:剪掉辫子,穿着西装,拄着文明棍.他的剪辫,是他在资本主义国家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进步文化影响的结果.然而他一回到以留辫为正统的中国,因为没有辫子而要误“做大官”的前程时,他就又装上了假辫子.难怪连阿Q也会看不起这种人.假洋鬼子的剪辫再留辫,虽然也许部分反映了他的封建思想和民主思想的矛盾,但更主要的还是表现了他的投机心理.他在日本混迹半年的时间里,无疑受到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和影响,使他封建思想中混入一些另外的东西,成为一个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混合的怪胎.当革命爆发的时候,他和赵秀才革掉了静修庵里的龙牌,还偷了宣德炉.如果说赵秀才的“革命”是十足的封建势力的投机钻营,那么假洋鬼子的“革命”则是怪胎式的革命,其中有新式的成分,更多的是投机的成分.革命一来,为什么“历来也不相能”的赵秀才和假洋鬼子“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就是因为在革命面前,他们的某些利益一致,所以才出现了妥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妥协的历史真实. 革命到了县城,波及到未庄,假洋鬼子成了未庄第一个革命党人.“一身乌黑的大约是洋衣,身上也挂着一块银桃子”的描写极具讽刺意味.他的辫子只是“拆开了”,没有剪掉,还留有余地.他虽不是一个革命党人,却口若悬河地高谈阔论,似乎证明自己的预见;身在城里和未庄,却想到湖北的洪哥,自吹自擂,捏造革命资本.他只能骗骗未庄的乡下人,却逃不过鲁迅的一把刀笔.他可以给赵秀才买“银桃子”拉拢他加入革命党,却用“哭丧棒”把要求革命的阿Q赶出去.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排斥农民的事实昭然若揭.作者对假洋鬼子着墨并不多,但无一闲笔,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地主阶级封建思想的混血儿式的革命党人的形象.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