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写以广告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3:43:38
帮我写以广告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帮我写以广告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帮我写以广告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帮我写以广告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广告,顾名思义即把商品、服务等信息向公众广而告之之意.既欲广而告之,其内容必是制作精良,令观众回味无穷的了.然而自笔者能看懂广告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每每看到一些电视广告后,无不扼腕叹息,哀斯广告之徒有其名也.在此略举一二,与诸位共赏.一、逻辑混乱.例如近期电视台播出的一则手机广告:一阵铃声过后,画面上一胖厨师推着餐车由远及近,而后说:“告诉你啊,我的手机号码是13903877968.”话一说完便关了机.接着便是周围惊讶的人们开始询问那号码……真是莫名其妙!有谁会打手机给别人询问对方的手机号码的?莫非是那厨师为了显示刚买的手机,自己让手机响铃后又接着一阵胡言乱语?不至于此吧.真想打个电话向这位逻辑混乱的广告创意人问个究竟.当然,顺便也问问他的电话号码.二、机械重复.这又得分两种情况.一是同一广告连续播放多次.例如一豆奶广告:一所谓笑星摸着光头,恍然大悟地说道:“豆奶,还是黑牛的好啊!”看过一遍,心里还没有什么异样,也还算是短小精悍吧.谁知又是一遍,同样的动作,同样的表情,同样的声音:“豆奶,还是黑牛的好啊!”此时心里已不觉有些烦:我都知道了,何必又说一遍.紧接着,不变的声音又一次响起:“豆奶,还是黑牛的好啊!”我不禁拍案而起,怒发冲冠,我就是不买带“牛”字的豆奶!任何东西适可而止就好,广告也一样,不是吗?第二种情形是一个广告播几年都不更新,令人听而生厌.像一则家喻户晓的牙膏广告:一北京油子一口京腔从胡同口闪出,边敲牙缸边喊:“我这牙,全托蓝天六必治的福了,什么毛病没有.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您瞅准啰,蓝天六必治!”这类广告,电视观众以至牙牙学语的小孩都能倒背如流.厂家连广告都懒得换,还会对产品进行更新吗?不得而知.如此机械重复的广告,收到的效果只能是“无端耽误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而已.三、不合时宜.我原本有在午餐时听评书的习惯.节目开始前,一般会有几个广告是要你忍受的.记得我午餐时最后一次看到的一个广告是这样的:一个特大号的水龙头哗啦哗啦地往外放水.不一会儿打出一行美术字并配上一富有磁性的男中音:“拉肚子,就像这样……”话音未落,我嘴里的饭已喷到电视机屏幕上.好你个电视台,我与你无冤无仇,如何对我阴险至此?好端端的丰盛午餐,嚼在口里全变了味,真叫人有苦难言.无奈“人是铁,饭是钢”,为了不“饿得慌”,只得从此在午餐时放弃看电视,以保全一好胃口.四、小题大做.一日看电视,忽然听到一阵极其严肃的话语:“8位博士,12位硕士,16家科学权威机构,48位著名科学家,6年呕心沥血,100多项科学实践证明——”我听了赶紧坐直,竖起耳朵,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准备倾听下文,这是介绍的什么新科技?原来是“巨能钙钙源好,吸收好,沉积好,排列好.”听罢,我坐着愣了许久,突然恍然大悟:我说怎么中国科学界近来没有什么动静,敢情科学家们都忙着研究钙片去了.既而我又有些着急:得赶紧送几片“巨能钙”到瑞典,晚了可就赶不上评今年的诺贝尔奖了…… 广告,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制作人、厂家、电视台的共同合作.它应该是坛美酒,令人品过而留有余香;它应该是朵别致的花,令人赏后而不忘怀.我想,只要更投入一些,更认真一些,将每一个广告都做成精品,不久的将来,大家便不再会为没完没了的乏味广告而烦恼.那时观众也许会说:“其实看看广告,也挺好.” [作者自述] 平日喜爱看电视,便少不了要面对广告.几近麻木地沉浮于广告之中,偶见一则精品,竟会有些激动,还会与友人津津乐道上几天.然而更令我们开心的,却常是那些离谱的广告.课间大家聚在一起共同“赏析”常会笑得喘不过气来.于是我便有这样的担心:如果将来的广告都做成了精品,还有什么能让我们如此开心?与此同时,我便有了把平日里大家说的话记下来的想法.在这种创作冲动下,我便拿起了笔.于是,就有了这篇拙作.[教师点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广告信息.广告作为一种艺术,作为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毋庸讳言,广告给人们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给不少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广告中也存在着不少信息污染,给人们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陈超轶同学的《浅议广告之怪现状》就是对某些缺乏艺术性广告的善意批评.我们首先要肯定小作者对生活的关注.作者如果平时不聚焦生活、不思考生活,便不会有这篇文章.所以说,生活是写作之源.其次,作者有较高的类化能力,他将广告之怪现状具体概括为“逻辑混乱”“机械重复”“不合时宜”“小题大做”四类,其中第二类又细分为两种情形,使得文章条理清楚,结构井然.此外,文章叙议结合,议论的火候掌握得好,语言不乏幽默、风趣之处,且很有分寸,所有这些都值得中学生朋友学习.(周 红老师置评) 该文章转自[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www.edudo.com/ziyuan1/uploadfile/0711/2007112884500.asp